在9月5日召开的2025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生态大会上,招商车研携手清华大学、重庆大学、长安、赛力斯等多家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车企,发布12项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底盘、智能座舱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及产品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产业集群创新活力,携手为重庆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聚智增色、创新赋能。

重庆晚报记者就聚焦智能座舱技术路线热点难点和评价规程等问题采访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座舱分会主任委员郭钢。
重庆晚报记者提出,在此之前有一些汽车品牌在智能座舱里有一些广告,或者他们认为是给用户的消费提醒,引起了很大争议。而目前公认的智能座舱是下一代智能终端和产业价值的核心入口,那么未来的商业模式会怎么进行变革能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这个东西?那些包括付费订阅的增值服务可以以怎样的方式合理体现在智能座舱的价值增长层面?
郭钢主任对此解释道,智能座舱是车企关注的也是用户关注的热点,智能座舱伴随着整个汽车的智能化肯定会往前发展,在智驾方面从L2到L3的发展我们有目共睹,而智能座舱是从CL2级到CL3级的进化。CL2级是指令交互,人发出指令,不管是语音还是触控,发出指令让驾舱响应并回馈一些信息和功能,比如打开空调、打开车窗等等。到了下一代,它就是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终端,可感知道路、车辆行驶状态、功能,人在车上的行为特征和状态,包括驾驶员和乘员。感知以后它根据你的行为特征和意图主动给你服务,包括导航、辅助驾驶、信息显示、健康、舒适等,这是未来驾舱的发展趋势。
从这个角度来看商业模式,一是要区分功能,要区分是不是用户真正的刚需功能,功能并不是越多越好,现在就是功能的堆砌,你有什么我就有什么,不管用户要还是不要都堆砌上去,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为了降成本就是没有底线的杀价,用户要这么多功能也不知道怎么用。所以要真正识别用户的需求,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兴趣、爱好,他的需求是什么,哪些需求是在什么场景下才会出现,没有这种场景根本不会出现这些需求。识别了需求再看哪些是共性需求,共性需求就是基本配置,安全、空调等都是共性需要的。哪些是个性化的需求,个性化的需求就可以做到订阅、付费、购买使用,这样的话成本就可以大大降下来,后面你要用了再去购买就不会觉得太贵了。所以,这是按照个性化需求量身定制,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这样对车企来说成本就可以控制下来,对老百姓来说不花冤枉钱。就像手机一样,谁都没有把手机里的功能用完过,但是买了手机,你就要为那些不用的功能付费,就很贵。如果将来做到量身定制,按需提供,那么初始的价格就会下来,后面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你也不觉得贵,你觉得这是我的刚需,这是将来的发展模式。
二是随着共享经济的出现,将来的车不一定都要买,可能就是租用。租用有一个好处,这个车用户随时可以换,今天上班租一个最小的车代步就可以了,周末要旅游可以租用大一点的SUV,可以随时更换车型,根据需要来更换车型。将来整车和驾舱,这也是这个趋势,车企如何按照客户的需求定义车、研发车,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好的服务。
2025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生态大会会期为9月5日-6日,期间精心策划了“1 + 2 + 2 + 9”系列活动,即1场开幕式、2场高规格闭门会、2场精彩赛事以及9场聚焦细分领域的主题分会。
作为2025智博会重要活动之一,汽车生态大会不仅展示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创新活力,更为汽车产业集群建了一个共谋发展、共话未来的高端交流平台。